对于人生而言,“五年意味着什么”?
五年,发生的事情有很多,通常会从人生的一个阶段跨越到另一个阶段。
如果我们只想随波逐流,做一个平凡的普通的人,那我们就不必提前五年去思考,思考自己未来五年的规划;但是,如果我们想在自己的领域中走出一番成就或走出不一样的人生的时候,就必须要做一下规划,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两种未来视角的思维差异
有心理专家将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五年,就是一个典型的远期未来的时间长度。
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
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抽象,概括性,我们的想法常常是缺乏细节的,缺乏具体的操作流程。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这件事情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常见的情形:我们在想着自己要在某个时间内完成某项听起来很高大上的任务(比如在没有多少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科研立项,完成自己以前就有的想法:我最近就在研究编写一个爬虫程序(虽说这种程序现在很多),爬虫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感觉,自己想着写出来这种程序,针对一些关键性网站能爬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个就是我觉得写这个程序的意义所在,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我是参照着网络上的一个视频在学习的,但是发现很多代码看不懂。这个一方面应该是自己的基础语法结构还没牢固,还没有学会走,就想开始跑了,另一方面,应该是对程序的流程与思路还不太明确吧,只想着做出来之后的效果与作用,没考虑到其中的实施进展情况)
在近期视角下,我们更容易到具体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做”,而不是“要不要做”,有人说过,停止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just do it,先尝试一下,既避免了自己还在纠结要不要做,也在实际地操作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还是以我自己写那个程序来看吧:在寒假时就想好,要好好学一下爬虫技术,但是那个时候发现,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爬虫库(就是自己只要将相应的爬虫库导入到自己的程序中,就可以实现相应的爬取功能),我就在纠结,要不要继续学习,就这样,纠结了好久。一直纠结到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继续学习基础知识,边学习,边尝试利用库爬取文件,就这样,还在一步一步学习,就想着利用这些库爬一些有用的数据,还在尝试,上次简单地爬取了一个网页,还是很兴奋的。
面对问题时,采取不同视角各有利弊:做规划时,我们会主要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但是这种视角,缺乏相应的执行的可行性;对于我们眼前的事情而言,我们会更多地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步骤,让我们一步一步地去执行我们的目标,却限制了我们的自我挑战性,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可行性较高、更容易操作和执行的事情。
如何解决生活中的两种未来的冲突?
一方面,从“远期未来”角度,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 ,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也不要一个劲儿地担忧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而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思考目标的实现途径,将注意力放到“怎么去做”上;另一方面,从“近期未来”的角度来看,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强迫自己去做手中的事情。逃避,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逃避,只是在延后你处理问题的时间。
在书中,作者提了两个策略,让我们参考处理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的矛盾:
-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具体化,情景化,可实施;自己想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要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做,做的是什么职位,期望的职位是什么,能力达到的水平是什么,薪资怎样,身边的人是怎样的……这样的描述越详细越好,描述好之后,就想着自己未来要想达到这个水平,自己从现在起,应该在那些地方做出努力,现在的付出程度应该是怎样的,就这样,给自己定下来一个个简单而清晰的目标,越简单越清晰越好)
- 降低近期未来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当自己在处理难度比较大的问题的时候,而此时又有更简单的事情可以让我们处理的时候,我们就常常想放弃难度大的事情,转而处理简单易行的事情,如果我们将放弃的成本逐渐加大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想着去放弃,当自己的作业还没做完,而难度比较大,一时无法处理,现在还不急,自己想着还有美剧没刷,很容易就让自己缴械投降,去看美剧,而不是继续看手中的题目了,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放弃成本加大的时候,比如,这次放弃了,下周整个一周就不能看美剧了,这样的条件,会不会让自己继续坚持下去,坚持去做手中的作业和任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