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在分析一件事值不值得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a. 这件事情在当下给自己带来的收益的大小(包含心智、情感、身体物质等多方面),作者称之为“收益值”;
b. 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即这项收益的持续时间,能否产生长期的效果。
按这两个角度,可以将平时处理的事情,分成
1.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如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
2.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如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
3.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如练一小时书法,读懂著作的一个章节;
4.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如挑起与人的一次争吵掐架,漫无目的刷微博。
当然,这些收益值和半衰期的评判标准,只是作者的观点,而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可能自己在刷微博的时候,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论证,让自己耳目一新,这样也是可以看做长半衰期高收益事件。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让现代人陷入两个无能之中“选择无能”和“执行无能”。
* 选择无能:我们很难判断这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就像自己在两颗苹果中选一个,很难选择,但或许,正是这种迟疑与犹豫,让我们自己更纠结,还不如自己先选了一个苹果吃了,说不定还能选择另一个苹果(也有另一种看法:当自己的想法不确定的时候,掷硬币吧,那时,你就会想到自己在内心中的真正想法)
* 执行无能:自己明知这件事情很重要,但是自己还是不去做,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这是常有的事情。针对这两条无能问题,作者提出了简单的法则: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当然,在使用这条法则之前,每个人还是应该在自己的内心中有一个评判标准,什么是短半衰期,什么是长半衰期的事情。
这条法则的意义有两层:
1. 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自己有长期的益处,就应该去做(也有人将事情按照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划分为四个区域)
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仍可以做。(这一点应该对拖延症患者不适用吧,拖延症患者如果只是想着平时只做长半衰期的事情,那平时的任务,估计应该也完成不太好)
作者提供了一些建议:
长半衰期时间指南: 积累可信的知识,训练实践技能,构建新的思维模式,提升审美品味,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保持和促进健康,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和发明……
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经典的定义在这里指长半衰期的作品。经典的价值,在于你总会在书中发现新的东西,经典作品,在不同人去解读,得到的看法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解读,得到的看法也不相同,这也应该是作品的多像吧。
“林迪效应”:对于会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对于不会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辨别生活中的噪音
碎片化,快节奏和功利性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让大部分人保持着浮躁而激动的心,每天我们获知的消息,时刻侵袭着我们的大脑,而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如何在繁杂的信息中分辨出有用的信息是每一个人在当今社会中必备技能之一。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辨别噪音:调整信息价值得到时间尺度。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提出历史记叙的三种时间尺度的观点:时间最长的是关注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很好奇有木有),次之的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因素,最短的时间尺度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具体历史事件(觉得有道理,并且对历史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这个观点,很新奇的感觉)。
布罗代尔认为: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出现,具有随机性,在表象的背后,是更深刻和稳定的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中、长期时间尺度的因素,这些因素,才是历史学家应该关注的。 如果我们用这种观点去评判我们每一天的信息,将即时兴奋切换成长久收益的信息模式,我们就应该很容易辨别出噪音了。这应该也是与某些学者提出的大学生应该与经典为友,与大师为友的观点不谋而合了。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当我们用“时间之尺”丈量历史中的自己,与那些杰出人士相遇、交谈,你就会发现,与同时代的人相比,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比较中自我怀疑、自怨自艾。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你好好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