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2.1

从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的最高目标为原则。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决策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满意原则”,是人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看到符合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

当我们把自己内心的选择标准提高的时候,自己可能选择到的选项是更好的。

你心中的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书中以可汗学院的创始人为例,说明每一个内心应该是有自己的最佳的价值观选项的。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内心中定一个高标准的目标:并不是说那些可以衡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应了我们心中的真正渴望。

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格局是什么?

《一代宗师》中是这样解读的: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

作者将格局分为三个维度,四个层次——目标,眼界,信念

零度格局:盲众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流行文化,亲友的观点
信念: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价值观,无稳定的信念,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的或者粗放的利己主义者,就在寻求目标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每个人都是逐利动物,能力越强,获利越大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目标:为理念而生的人,毕生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领域有非常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并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德,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且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眼界:对他人有强烈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兼具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应该努力改变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

同理心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同理心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运用时,又叫共感、同感、移情;又有着特指:它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

不管怎么说,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选择的时候,如果我们拿出一点勇气,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发现更多的选项,做出更完美的决定(选择困难症应该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目标不明确,或者说目标不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