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2.2

我们是如何走入两难困境的?

文中提到了三个读者给作者写的信诉说自己的苦恼的案例,很常见的案例:

  1. 一在读大学生,想学动画制作,大学专业也想报考,但是无奈,读的国际贸易,而现在大二,在上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去蹭课,还要搞社团,忙的一团糟,而且什么都没做好,同学认为自己压力大;
  2.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做着一份无关痛痒的工作,而自己想去一展才华,想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学习一些新技能,但是自己没有底气去学习,感觉自己很懦弱,自卑;
  3. 一个大学博士生,导师放羊式的教学,无意义的指导及对自己的否定,而自己却还是什么都做不出来,自己灰心了,想只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想在自己的专业中继续研究下去了,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改变。

而作者针对这三个案例,得出这样的模式:

1. 有唯一的理想目标;

2. 理想目标和现实的差距悬殊,两者构成了严重冲突;

3.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导致了糟糕的内心状态。

当我们陷入人生的困局的时候,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惯性思维。这些都会在我们思考的时候自动植入“隐含假设”,限制我们的思考角度和范围,结果往往导致我们只是在三两个“可见选项”中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可见选项:从我们的个人经历和当前的环境自动产生,显而易见,无需主动探索和发现。 可能选项:为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与我们关联的未知世界,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层信息,需要我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当我们遇到僵局的时候,比如上面的几个案例,可以试试这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我们自己以为的);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我们自己以为的,真的是自己以为的,还真的是事实?需要进行判断);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思考出“可能选项”,进行尝试(你以为的你以为真的只是你以为之后,想新的办法,越过自己以为的,再次尝试);

作者提出来了四种普遍的隐含假设:

1. 赛道假设: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比赛,这样的想法,就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有这样的假设的人,可能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不敢试错,只能在已有的道路上重复着,没有创新的动力。

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年轻人就该多尝试些新事物,多体验,敢于试错,在小问题上面犯错,总比犯大错误更合算一点。而且,因为是年轻人,我们的人生容错率还是比较高的,不是有一句话说,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嘛?


2. 低关联假设:人生中的经历是独立的,不存在关联。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只能在工作中用到,生活中遇不到。 

3. 僵固性心智:这种思维的人一般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永远也似乎就那么多的能力,自己没有天赋,智商平平,但是其实,只要自己在持续的进步,能力不也在提升么,这不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吗?

4. 零和博弈:与人竞争,只想着从竞争对手的手中获取利益,却没有想到,和竞争对手合作,将蛋糕做大,两个人再来分这块大蛋糕。

这四种假设,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会不会陷入这个困境中。

解决思路:

  1. 目标悬置。以往我们在追求多个目标的时候,采用的是串行或并行模式,而目标悬置是将自己的目标暂且停下来,等到时机成熟再去做(这一点好像作者并没有说清楚,什么才是时机成熟),暂且这样理解:为避免人生的每一天都忙忙碌碌,还不如在自己的困境到来的时候,先放下手中的任务,转而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过一段时间,再去做,只要保证任务按时完成即可;

  2. 能力嫁接。我们往常是将知识结构分开,进行分类,而在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可能会遇到瓶颈,这个时候,可以尝试着用其他的路径的,用其他的知识结构里面的知识来尝试,当然,这种方式的前提是,自己的知识较为渊博,且自己的知识架构比较清晰,而且善于组合和调动,善于类比;

  3. 特性改造。其中常见的一个方法,就是将“消费型兴趣”,变为“生产型兴趣”,这种生产,会让自己的热爱,变得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