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一次选择到底有多重要?我不知道。但是在整个人生中,选择其实是可以被修正、被重塑的。自己对自己现在的情形有些体会,发现有很多选择的情景很相近,很类似。
而当自己的性格没有太大的变动的时候,自己的选择很相似,最后的结果好像也差不多。对此,自己觉得如果需要改变事情的结果,选择的答案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改变下自己的性格。
但是也有那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的改变是比较困难的,亦或者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解释之一?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就放弃个人追求
书中以珍妮·苏克为例,她的人生变化是非常大的,从芭蕾舞潜力新星到文学博士,再到法学博士,最后到哈佛教授。而在她的自传《我想看到的世界》中,她提到年轻人”应该去发现和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东西”,而不是追寻”某种预设期待的轨迹”。正是由于对自己的审视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她才有勇气去在自己走远的路上调转方向。
当然,这种问题在我们目前也可能会遇到: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继续深造,就业一定要在自己的专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吗?考研,是选择在自己的专业考研,还是跨专业考研?
作者在书中用决策心理学的“规则遵循理论”来解释这个困境的:人们在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的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得个体的行为与环境情形可以跟好适应。
而在东方文化下,“身份更多的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也是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更多的想的是“我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想要做什么”,更多的是“我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擅长做什么”,更多的是“我现在是谁”,而不是“我未来是谁,我可能是谁”。
重新选择,不等于全部重来
按照发展心理学界的观点,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建设起来的。在建构的过程中,我们会像科学家一样,会做出假设,然后依据假设进行验证,为此投入心血,可能我们的选择,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但也有可能,我们的选择和猜想假设是错误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修正了(类似于建模,自己根据问题情况,先进行定性分析,分析事件或事物的构成,条件要素,构成的逻辑,然后再根据逻辑,猜想出一定的规律,然后再用数据进行模拟验证,然后再不断的修正),但是如果逻辑顺序可能有问题了,我们是不是全部要重新来过呢?
应该也不是必须的,例如,自己在建模的过程中,对数据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哪里的数据会影响另一部分的数据,这些本身就在我们的模拟中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相似的,人生的构建,当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出现问题,自己也不一定需要推到全部重来,那些留下来的,应该就是我们的人生经验和宝贵的阅历。而这些阅历经验,却对我们的未来的构建产生了新的影响。
书中苏克的故事是两个主题交错的:一个是转折和变化,另一个是继承和坚持,一方面她做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人生跳跃,另一方面是她的内心坚持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而在职业规划中,那些跳跃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外职业生涯”,而那些坚持应该被视作”内职业生涯”。
“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而这些因素,往往却是一个人自己的爱好,在人生中一直坚持下来的。而“外职业生涯”往往却会变化,因为人的地位,职业身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此,当我们进行选择的时候可能会在外职业生涯中纠结,但其实我们自己的一些属于我们内心的东西却没有改变。
人生是反复的构造与重塑,我们需要明白,我们想在自己的故事中怎样成长、发展、变化和坚持,然后,我们再来做一些属于自己的面相未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