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3.3

很多人认为,同时做多件事情是很有效率的,其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多线程工作”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任何瞬间,人只能有一个“逐一焦点”,这个注意焦点牵引了人的认知加工资源。有时候我们认为同时关注了两个东西,其实是发生了注意力转移的结果。当然也有例外:就是我们有些熟练的技能,可以自动化、不加注意的进行,那就可以和其他事情一起做。

“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

科学家发现“任务转换”会降低工作效率,主要原因有两个:1.任务留下的惯性思维,这个惯性对切换后的任务有影响;2.需要对转换后的任务进行知识重构,需要熟悉新任务的完成方式。如果我们在非常投入和忘我的思考时打断,我们的损失和懊恼就会非常巨大;相反,如果我们只是在做一些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事情的时候,即使是频繁地中断,对我们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如果,我们能选择合适的中断点,我们的切换损失就会降低。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着可以研究一下。但是,个人觉得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需要做好手中的事情就好,不要想着同时做多件事情。

作者给我们的参考意见是:在接受一个新任务之后,第一部,应该是找到其中的核心思考区间,什么是最重要的,自己希望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这是重要的一步。找出了这个区间之后,先聚精会神的完成对该任务的研究和准备,再对外围的内容进行扩充和谋划。

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

我们应该如何按照认知类型来划分任务呢?

认知类型是指我们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当我们在不同认知类型里面切换任务的时候,我们在调整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精力很大。那为什么不先按照一个类型进行分类,我们完成该类型下的所有任务,我们将需要切换其他方式的地方进行标注,待该类型下的任务完成之后,再切换认知模型,如果这样下来,我们的任务是不是感觉会要轻松一些呢?

自己深有体会:前一段时间,老师让我们先写一篇项目申报书,我们是先将文字写了,然后再将图放上去,但是老师在给我门指导的时候,是这样指导的:这个地方需要补充什么图,描绘的是什么内容,然后继续对我们的文档进行分析,再指出另一个地方需要加上什么图片,描述的是什么内容,待到全部文档修改完,再来具体绘画图片。这应该也是老师比我们的效率高的原因之一吧。

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

按照上面分层的方案,对每一层任务进行分析,然后对每一层任务进行各个击破:

以做PPT为例:先确定主题,这套PPT的主题是什么,自己想要传递什么信息,信息的层次是什么,每一层的信息是什么,信息的分层表达形式是什么,如果以文字、excel和图片形式传递,那可以先确定文字的内容,excel内容,图片内容,再来分别完成文字内容、图片的填充。就这样,梳理好之后,就可以进行PPT的制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