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10年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实习生时,一位导师教了两样东西让他印象最深刻:
每住到一家宾馆,首先看门背后的楼层结构图,记住安全出口和逃生通道的位置;
每做完一件事情,就要做一下回顾总结。
在从小到大的学习中,我们被告知的所有知识来源于课本,前人已经帮我们探索了大多数的知识,我们只需要认真读书,理解吸收就可以了。也因此,许多人养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实践中遇到的知识可以从理论中推导出来,从理论到时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行动科学”对此有比较深入的阐述: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景,而实际的问题却则处于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
事实上,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依赖于隐性的知识和理性的推理。行动科学的另一位大师认为:三思而行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是行动先于思考的,因为人们的机智行为是高度技巧及复杂推理形成的,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又是隐形的。
故,行动之后的反思,可能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知。以个人在实验室配置linux为例,自己以前没有配过,然后此次为了实验的需要,直接硬着头皮上了,自己以前只装过windows的系统,而这两款系统是不一样的,这次就先直接上了,边查资料边配软件,照着资料上面的教程来配。在查资料配软件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一些linux的命令,而现在在配置好的系统中的添加文件或修改文件,再也不是一头雾水了,起码看得懂一些代码的意义,明白了语句的作用。
日本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认为:我们行动中蕴含的知识属于不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隐形知识,往往是经验,是技巧。这就是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髓所在。最近也在想工匠精神的意义,第一次接触到工匠精神是在大一时候的,那时的互联网时代这部纪录片中提到了德国的工匠艺术,自己其实一直很钦佩德国人的那种严谨精神的,自己以为的工匠精神应该就是属于那种师傅带几个徒弟,进行精细化指导,手把手教导,自古以来的中国的工匠精神一直就有传承,记得爷爷曾经和我说父亲以前拜师学习木匠的故事,那时出师还要好几年,第一年怎么样,第二年怎么样……当时不太懂,现在有些懂了。正是做一些重复式的内容,才能到后面将事情做好,做好做快。
我自己在平时进行反思的时候,总结还是做了,然后,今天再一看,感觉深度不够,只是停留在表面,不够细致。
作者是这样建议的:
我们需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观察。在表象之上,是经由归纳抽象出来的经验、假设和模型;在表象之下,是大量更加真实与繁密的细节信息。
我们在做完一件事,应该怎样反思呢?
信息:
在做这件事利用了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最关键的?
这些信息是从哪些渠道得来的?哪些渠道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
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怎么得到?
预期: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与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
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和事实的偏差?
我的预期是否促进或阻碍了事情的进展?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结果:
怎样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怎样评价它?
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自己都用了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
结果可以改进吗?需要哪些方面的改进?如何改进?
进度:
事情的进度合适吗?快了还是慢了?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当进度出现了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手段进行干预?效果怎样?为何效果理想/不理想?
工具:
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哪些工具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使其发挥更好的功效?
情绪:
在做事的过程中,自己的情绪是怎样的?是否出现了情绪失控的情况?是何原因引发的?
我是否有意识地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阻碍: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取得了哪些效果?
这些阻碍中哪些会长期存在?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
优势: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挥了哪些优势?是否有优势没有用上?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主要收获有哪些?我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些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自己不具有的?
缺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遗憾有哪些?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遗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点?其中哪些缺点是必须且迫切需要改进的?
关于这件事,别人对我有什么评价和批评?他们的批评有哪些可取之处?
意义:
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
这件事对身边的人、社会、对世界和对地球的意义是什么? 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